大余中学创办于1923年8月,始名"江西省立第十四中学",校址在今水城西城上路13号。1927年4月更名为"江西省立大余初级简易化学工业科职业学校",招收化工职业班。1937年8月停招化工班,复招初中班,称"江西省立大余初级中学"。1941年增设高中部,更名为"江西省立大余中学"。解放后更名为"江西省立大余联合中学"。1952年裁撤高中部,又改名为"江西省立大余初级中学"。1957年恢复高中部,改名为"江西省大余中学"。1968年10月并入共大大余分校。1969年9月与共大大余分校拆开,改为"大余南安五·七中学"。1970年5月与大余化工厂挂钩,更名为"江西省大余县化工厂五·七中学"。1973年复称"江西省大余中学"。校名共更改十四次。
首任校长李景飞。民国时期(1911年-1949年)历任校长中,治校严谨、办学成绩卓著者,首推张广鸿。他廉洁奉公,热爱师生,主政十年,学校面焕一新。建国后,历任校长中成绩卓著者有吕忱华、朱光作、童谱安、李青。如今,经历任校长和全体教师的辛勤耕耘,努力进取,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教学质量一直居全地市前六名。1985年被评为"文明学校",2001年被授予"省绿色学校",2002年被授予全国"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实验学校。
校园面积150亩,建筑面积28060m2,其中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综合楼面积21036m2,师生宿舍面积9024m2。校园内古木参天,环境幽雅。近年来,校园进一步得到美化、绿化、亮化、硬化,有花坛28个,草坪10块,校园面积2810m2。
近八十年来,入初中部就读者有25283人,入高中部就读者有18823人。解放前本籍教师和工商各界人士很多是余中毕业的。解放后,造就的人才更多。从1957年至1966年,1977年至今,升入高等院校的学生共有3862人。1982年以来,几乎每年都要为大专院校输送新生百人以上,特别是1999年以来,每年升入高等院校的学生都达四、五百人以上(每年参加高考大致在五百至六百人左右)。??教学管理大余中学根据当代中学生特点,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自律意识;并且利用大余是红军长征出发地、是赣南游击革命根据地这一有利的德育课程资源,重视对青年学生开展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收到效果。 大余中学素以教学严、学风好、校风正著称。现今设高中三个年级。大凡上课、早晚自习、复习、作业、测验考试,都有具体规章制度。对学生有“日常量化管理”制度,对老师有“教学工作管理”制度。近年来,又在探索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学生智力和技能为目的的教学改革中,以及在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教改中,取得突出成绩。 大余中学以落实素质教育为宗旨,立足于科研兴校,狠抓新课程改革,教学科研成绩斐然。仅2004年和2005年,全校教师就在、省级刊物发表教学论文200多篇,并有80多篇论文获论文评比一等奖。语文教研组承担的国家“十五”计划重点教育研究课题“创新写作研究与实验”顺利结题并获一等奖,出版的《呵护创新》一书获“全国中学语文教学十大科研成果”一等奖,校文学社刊物《二月花》被评为全国十佳文学刊物,两年内有两名学生被吸收为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了个人诗歌专辑和长篇小说。大余中学语文学科被评为赣州市“名学科”。 学生学习成果在县级以上获奖和发表的,共有186篇次,参加省级数学、生物等学科竞赛,28人获省级以上奖,参加地市球赛、运动会获奖共18次。学校目前有一个课题,三个省级课题。 如今,经历任校长和全体教师的辛勤耕耘,努力进取,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教学质量一直居全地市前六名。在教育这块领地里,大余中学将继续勇敢地开拓创新,不断登攀,坚定不移地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力争把大余中学办成全省赣南的重点中学,让大余中学的明天更加美好。
今日余中
在德育工作方面,大余中学根据当代中学生特点,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自律意识;并且利用大余是红军长征出发地、是赣南游击革命根据地这一有利的德育课程资源,重视对青年学生开展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收到效果。
大余中学素以教学严、学风好著称。大凡上课、早晚自习、复习、作业、测验考试,都有具体规章制度。对学生有"日常量化管理"制度,对老师有"教学工作管理"制度。近年来,又在探索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学生智力和技能为目的的教学改革中,以及在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教改中,取得突出成绩。近几年来,教师发表于市级以上论文的共有116篇,获市级以上论文奖的共有776次;学生学习成果在县级以上获奖和发表的,共有186篇次,参加省级数学、生物等学科竞赛,28人获省级以上奖,参加地市球赛、运动会获奖共18次。学校目前有一个课题,三个省级课题。
校内图书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已有一万余册,日本侵略者侵占县城,部分散失,仅余8569册。建国后添购新书46648册,报刊88种,并有古籍善本多种。理化实验仪器,主要是建国后新添购的,现有28种3851件;生物标本183种192件,模型121种213件。另有电影放映机4台,微机98台,收录机141台,多媒体1套,各种录音磁带、录像带390多盒。理、化、生三科都能按要求开齐演示实验,以便于师生随时进行实验或演示。
大余中学以落实素质教育为宗旨,立足于科研兴校,狠抓新课程改革,教学科研成绩斐然。仅2004年和2005年,全校教师就在、省级刊物发表教学论文200多篇,并有80多篇论文获论文评比一等奖。语文教研组承担的国家“十五”计划重点教育研究课题“创新写作研究与实验”顺利结题并获一等奖,出版的《呵护创新》一书获“全国中学语文教学十大科研成果”一等奖,校文学社刊物《二月花》被评为全国十佳文学刊物,两年内有两名学生被吸收为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了个人诗歌专辑和长篇小说。大余中学语文学科被评为赣州市“名学科”。
文体活动,硕果累累,高中女子排球荣获全市6连冠,2005年被列为江西省传统体育项目学校;2004年、2005年高中文艺队连续获赣州市中学生文艺汇演一等奖名。
软件教育
师资力量:研究生9本科125专科68其他7
专业设置
语文组:29人
李青邓思庆刘经汉黄蔼北张亮穆英颜强蔡绵博郑江临彭有红林燕梅友红金小中陈尚锋曾飞虎付海英周云松何永安朱光清魏修平刘友禄刘开喜吴元军屈旺辉郭益亮刘春华李位刘开梅张晓军刘人平
英语组:32人
吴仁茂李淑贞魏芹芹刘祖顺李胜腾邓娟华董玲香王洁罗世海叶桦彭艳华卢普亮朱冠春李婷华曹人强钟芸蒙小香杨芳余李兰英廖国干吕明烨曾兰何腾燕庞素珍陈芳李燕吴红英胡燕芳朱山林李辰桢许自宝张二玲王家民
数学组:29人
梁模扬王优生赖弥春汤宝英吴祖春蔡昆李道全李泽华黄飞黄小恩刘铭彪张士楷彭孝兵朱胜芳李丽萍高家栋杨士英谢良涛卢岩松李斌李兴良赖弥斌杨飞龚花刘静谢燕燕谢爱春叶慧敏谢德阳刘良开
物理组:16人
康立平程达陈余华刘登峰杨晓军蔡忠余赵高志叶荣华廖永玉李宗范王志刚卢志成
朱祖华彭延林廖友莲李建平
化学组:15人
张启光何春武刘铭红熊承祥谢旭源谢名军陈子毅肖飞周桂英曾祥锋彭香英廖忠涛
黄泽银彭延寿廖宣有
生物组:8人
彭立汉刘会香陈教海崔荣华郭宗宥古明桂汤小丽李云博
政治组:9人
彭正才刘名巨卢成安刘典明赵茹朱启华皮建文肖琳刘克宾
史、地组:8+8人
黄江萍刘章勇邓志明钟克温晓霞刘群蕾陈志钢刘冬明彭美站刘平生郭贤智郭太洪
邓金莲俞先龙袁德志吕霞
体艺组:9+4人
梁文安章洪涛黄敬访丁建亚黄伍生蔡伟胜黄明生刘名园郑永金罗艳邓文元廖伟生
张立华
信息组:4人
李彬周存春周群薛廉洋
办公室:3人
彭有宏伍春瑶彭世红
政教处:5人
蔡安生彭春荣廖善禄阙为舜华振熊
教务处:7人
吴爱珍张秋生秦敏华邱邑峰王如珍袁新芳
李小元
总务处:22人
朱景忠谢根生黄政黄问丽刘小明董世纹刘利民袁平罗光彪扶继文罗燕峰刘福民徐三妹马金兰付金秀彭丽华刘和秀张云秀刘小青代美珍肖湖香彭小梅
硬件教育
教学设备
名称型号内容单位数量
书写投影仪250*250mm初中每班一套每个实验室电教室一套
投影屏幕1.5*1.5mm
单卡收录机功率≥5w可读每班一台
双卡收录机功率≥5w
放像机VHS每年级一台
录像机VHS
影碟机VCD
彩色电视机25‘以上每班一台
语言实验室64座以上3
调频发射机2
摄像机1
照相机
数字1
计算机P2/66以上共219
多媒体计算机P2/300A以上144